为推行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深耕本土文化土壤,发掘民族瑰宝,培育具备综合素养的博雅初中生,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东校区七年级选取被誉为“家教宝典之冠”的《曾国藩“十字”家训》为蓝本,深入学习曾国藩的“十字箴言”——省、静、勤、和、诚、学、明、挺、趣、恒。这“十字”箴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句句深刻,折射着人生智慧的璀璨光芒。
学生感悟
静,心灵的净土
七一班 金铭泽
作为初一新生,我初次接触曾国藩的“静”字教学法,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感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和任务推着走,而“静”字仿佛一股清流,让我学会了在喧嚣中寻觅内心的宁静。每当静下心来,无论是阅读还是思考,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与专注。这种静谧不仅让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更让我懂得了如何在纷扰中保持自我,守护心灵的净土。
静以修身、方能致远
七二班 郭喧
曾国藩的“静”字,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方。在学习压力渐增的初中生活中,我学会了用“静”来调整自己。每当遇到难题或心情烦躁时,我便会深呼吸,让心沉静下来。这样的习惯,让我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也让我明白了“静水流深”的道理。只有内心平静,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我相信,坚持这份“静”,我的人生之路定能越走越宽广。
静,是成长的催化剂
七三班 郭亦婷
“静”字教学法让我深刻体会到,成长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沉淀。在初一的学习旅程中,我开始学会在课后独自静坐,回顾一天所学,反思自己的不足。这种静谧的时光,让我有机会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我发现,当我真正静下心来,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似乎都有了答案。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也加速了我的成长步伐。在初中的新环境中,我曾感到迷茫和不安。但曾国藩的“静”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份静,是我心灵的避风港,让我在风雨中找到了依靠。它教会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内心保持宁静,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方向。
静,开启智慧之门
七四班 朱泽熙
学习曾国藩的“静”字,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源于内心的宁静。在初一的学习生活中,我开始尝试在课前课后静坐冥想,让自己进入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这种静,不仅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也让我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多变。我发现,当我静下心来,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静,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智慧的大门。
观《曾国藩教子十法之“静”》有感
七五班 李昱彤
曾国藩强调,做事要专注,不可三心二意。作为初中生,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如手机、电视、游戏等。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专注,就很难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因此,我们要学会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作业时,全神贯注,不被外界所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曾国藩在面对困境时,始终保持着冷静,这种定力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初中生,我们要学会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放弃,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在宁静中思考,在专注中学习,在定力中成长。让我们以“静”为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驶向成功的彼岸。
静,成就更好的自己
七六班 陈雨梦
曾国藩的“静”字教学法,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学习中,我学会了用“静”来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我都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这份静,让我变得更加坚韧和自信。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用“静”来塑造自己,未来的我一定会更加出色,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家长感悟
曾国藩教子十法之“静”字观后感
七五班李昱彤家长
在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里,他反反复复强调“静”的重要性,在了解曾国藩教子十法中的“静”这一理念后,感触颇深。
“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对于家长而言,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孩子的道路。
静能生慧。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诱惑所困扰,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而曾国藩强调的“静”,提醒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宁静的成长环境。当孩子身处安静之中,他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思考问题,培养出沉稳的性格和敏锐的思维。
家长自身也需要做到“静”。我们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急躁、焦虑,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们的冷静和沉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不被情绪左右。
同时,“静”也意味着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逼迫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进步。要有耐心地陪伴他们,等待他们在宁静中慢慢绽放光彩。
相信在“静”的力量下,孩子能够更好地茁壮成长,成为有智慧、有担当、内心宁静的人。
以“静”助力孩子的成长
七三班陈和玉家长
作为家长,我深感曾国藩的“静”字教学法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和干扰。而“静”,就像一根定海神针,让孩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坚定。通过观察孩子的变化,我发现当他学会静下心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变得更加专注和高效。这种静谧的力量,不仅提升了他的学习能力,更让他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作为家长,我深感欣慰,也意识到“静”字教学法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静,是家庭教育的瑰宝
七四班李紫涵家长
曾国藩的“静”字,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与孩子内心的交流。而“静”,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与孩子的心灵。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与孩子一起静坐,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想法。这种静谧的时光,不仅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让我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意识到,“静”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瑰宝。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教师感悟
静以修身,育人为本
耿永刚老师
曾国藩的“静”字法,对我而言,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智慧,更是教育学生的根本。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曾国藩的“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他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静”不是简单的沉默,而是一种内在的修炼。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时,能够保持冷静与理智,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只有当我们内心宁静时,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给予他们最恰当的引导与帮助。正如曾国藩所言,“内心清净,自有远大”,这种静谧的力量,将引领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静中生慧,启迪思维
程琳老师
曾国藩的“静”字法,让我深刻体会到静中生慧的哲理。在教育工作中,我常常发现,当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时,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敏捷,创造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我尝试将“静”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们学会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静”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先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而不是急于求成,盲目行动。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学生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挑战,他们都能够以静制动,以智取胜。
《曾国藩“十字”家训》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修炼,引领我们在宁静致远的氛围中,审视内心,沉淀自我,共同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学校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我们被引导着在“静”中寻找学习的真谛,在心灵的静谧中培养坚韧的意志与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