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49中举行第十七周升旗仪式
纪念“西安事变”主题线上升旗仪式
2024届烨然五班潘雨童同学主持线上升旗仪式
2024届烨然五班林紫瑜同学进行国旗下演讲
郑州49中历史学科教师王慧讲解“西安事变”历史知识
全体同学认真参加线上升旗仪式
附学生演讲稿
《铭记历史 勇担责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烨然五班的林紫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铭记历史 勇担责任》。
86年前的今天,中国古都西安那划破凄冷夜空的枪声,震惊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历史上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我们纪念西安事变,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精神。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发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铭记历史,才能激励我们奋勇向前。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生存法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青年,取决于我们每一位同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爱国志士,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承担起了时代的责任。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
傅雷先生在他的家书中告诫他的儿子傅聪,热爱祖国就要对祖国尽自己的责任。学生刻苦学习,人尽其才,效匹夫之力,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家、爱校、爱国的表现。
同学们,让我们踏着先烈们的足迹,树立远大的理想,严格自律、珍惜时光、勇担责任,从点滴做起,努力学习,不忘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附教师演讲稿
《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王老师。刚刚林紫瑜同学已经带领我们重温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概况,讲得很具体!铭记历史,才能激励我们奋勇向前。12月12日就是西安事变的纪念日。
借助今天这个机会,我们来共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纪念西安事变。
同学们,86年前的今天,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心怀对民族的忧患,在1936年12月12日以“兵谏”的方式逼蒋介石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之所以会发生西安事变,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践踏,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土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采取了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那天,在中共的领导下,西安1万多名学生游行请愿,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
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张学良深受感动,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抗日均遭失败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以逼其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积极斡旋,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大智大勇,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最终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新局面,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民族大联合的壮阔阵营中,艰苦卓绝、贡献巨大。从此,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割据实现了团结统一,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凸显了中华儿女伟大的精神,她让一个民族汇聚成一股力量。这是一种舍身救国,在民族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直起民族脊梁的精神!这是一种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赤胆忠诚精神!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双十二精神”,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增强自身的社会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最后,希望同学们将这份爱国情怀溶入到实际行动之中,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担责任,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和技能,不忘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一个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人这才是我们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
让我们再次向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诚挚致敬,让我们永远铭记双十二精神!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