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
【书香校园】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教育集团书香校园之文海泛舟第十三期
发布日期:2025-10-30

秋风瑟瑟,携着清冽的凉意掠过檐角,先将校园梧桐的叶子染透,再轻轻掀起窗纱一角,送来远处桂子被揉碎的甜香。雨便踩着风的脚印来,不是盛夏的急骤,是细如牛毛的绵密,织成一张朦胧的网,把黛色的天空、泛黄的草色都笼在里面。风裹着雨,雨伴着风,留下满世界的清润与沉静,让人忍不住想裹紧衣衫,慢下来,接住这秋的一份温柔。

值此情景,多才多思的七中学子,带着穿越时光的信鸽,衔着少年最纯粹的心事与期待,笔尖游走之处,在方格纸间舒展生命的脉络。他们用未经打磨的语言,将课堂窗外的流云、操场边的蒲公英、深夜台灯下的遐思,编织成灵动的诗行。将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定格成永恒,对未来的憧憬化作展翅的飞鸟,没有刻意的矫饰,只有自然流露的真挚,如同山间自由生长的野百合,散发着清新而独特的芬芳,在成长的长卷上,书写下最生动鲜活的篇章。


七初东校区九1班 李卓宸

1

心语:学习语文,让我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语文,让我了解了人们的悲欢离合;学习语文,让我善于与他人交谈,融入社会。


以坚持为舟,渡时光之河

九1班 李卓宸

指导老师:刘芳

坚持为何?幼时只道是咬牙苦忍,沉重而单调。直至那个午后,我站在故乡即将干涸的溪边,目睹一滴水珠从岩隙渗出,竟然在石上凿出深痕,恍然大悟:坚持不是对抗时间的盾,而是选择将生命投入一件大于自身之事,与之共赴浩瀚的旅程。

那是一条被遗忘的溪,河床大多裸露,好似大地不肯闭合的眼眸。我坐下静观,发现水珠以恒定的节奏滴落,十分精准。每一滴都在下方岩石的同一处炸开细小而清晰的水花。那声响轻微,却在山谷的寂静中显得无比郑重,仿佛它不是坠落。日影西斜,我离开前,指尖探入那水珠击打之处——竟是一处光滑深邃的凹陷!坚不可摧的岩石,被柔软的水滴,刻下了永恒的印痕。

那一瞬,我明白了些许道理。原来,坚持的本质是“成为时间本身”。水滴没有与石头竞争,它只是忠于自身的规律,日复一日地滴落。是时间,让它完成了最终的雕琢。它启示我:真正的坚持,是从“我要坚持”的自我呐喊,转向“我即如此”的平静存在。如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绝不是放弃,而是将自身化作一片云,让自己轻松起来,从而抵达更高的自由。

自此,我学会了另一种坚持。练琴时,我不再计算还需多少遍,而是沉浸于每个音符的振动,看它们如何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阅读时,我不再焦虑于成千上万的字,只享受每日与文字的交谈,让自己的见识悄然沉淀。我选择成为了那水滴。我以坚持,创造了一个更乐观、坚韧的自我。

那条溪流终会复涌,因无数水滴的坚持。而当我投入一件大事业时——无论是学问、艺术还是热爱,我的坚持便成了我前进的动力,足以平静的,改变我的人生。


七初东校区九5班 郭思源

2

心语:书写是情感的寄托,是成长的记录,更是进步的阶梯。


在吃苦中汲取成长力量

九5班 郭思源

指导教师:于垒杰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镌刻在民族精神里的箴言,从祖辈传至父辈,又在时代浪潮中流向新一代。有人说,物质丰裕的时代会消磨吃苦的底色,认为成长于数字时代的10后,注定是 “被宠坏的一代”;但事实恰恰相反,千千万万的10后,正用行动书写着这种品格的鲜活注脚。

提及10后,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他们思维活跃,能够快速接受各类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却也常带着偏见断言,这代人内驱力如残烛,依赖屏幕多于书本,追求轻松多于坚持,仿佛为10后划定了一道“不能吃苦”的界限,却忽略了每个时代的吃苦精神,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区别于“凿壁偷光”的物质匮乏,当下的“吃苦”,往往集中表现精神意志和态度决心上。

而在现实中,10后正在用行动击碎偏见、撕掉标签,这其中有反复试验钻研科技应用的冯振舟,有每天五点起床练功的昆曲传承人王君瑜,更有挑战身体极限斩获特奥会金牌的河南姑娘李钇诺等等,他们有的闻名世界,有的默默无闻,却为了自己的理想,主动在挫折中考验自己、在磨练中提升自己、在突破中证明自己,真真切切地用他们的故事澄清了一个事实——10后的吃苦精神,从未缺席,只是换了模样。

还有一位我很欣赏的10后——黄青朱子,为呈现蕴含斐波那契数列美学的装置作品《斐波那契之渊》,她以达・芬奇等艺术大师运用黄金分割的创作理念为灵感,用数字化手段再现自然规律的精妙。为精准还原数列在螺旋结构中的视觉呈现,她连续两个月每晚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300多组计算公式;编程调试阶段,仅光影衔接细节就修改70余次,多次因代码逻辑错误导致作品崩溃,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这件融合数学原理与艺术表达的作品在青少年科创节展出时,得到专业评委“用坚持诠释了精确之美”的评价,这份与细节较劲、与失败对抗的执着,都是吃苦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化表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青年寄语时说的那样,要“能吃苦、肯奋斗”,这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态度,10 后的我们也正在用行动回应着这一份期盼,我们不仅有能吃苦的觉悟,更有吃得了苦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有少年的热血,有执着的坚守,更有不被定义的力量。


七初东校区九6班 杨怡博

3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九6班 杨怡博

指导教师:彭建杰

在读完《海底两万里》后,我觉得它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得夸张,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是凡尔纳着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 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 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

在主人公漫长的旅行中,作者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悉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面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龙纳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乘坐的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峽,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途中遇见了许多军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着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 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

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 “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

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者还同时告诚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儒勒·凡尔纳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面对这早在两百年前的先知者的呼吁,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此书只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吗?不,它是在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对自然科学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