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冬奥会上,古爱凌的出现可谓瞬间成为网红。在了解古爱凌的成长经历后,作为教育人的我们不禁追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怎样的学校?
古爱凌是幸运的,她既有中国基础教育的功底,又接受了美国开放自由且户外活动众多的精英式教育。这也让我想起近期看到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克瑞.唐纳德.赫希的一本书《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
02
这本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在作者看来,不论是公共知识积累,还是个人学业进步,均具有“马太效应”,因而确保各学段儿童获得必备的“核心知识”,成为提升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美国社会公平的关键所在。这也就是说确保各学段的学子获得更多的“核心知识”,才能助力其更好地成才。
根据近几年PISA结果显示,中国的基础教育排名比较靠前。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公布,中国在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测试中均排名世界第一。可以笼统的大概这么来分析,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核心知识”的输入是达标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相对优秀,可我们在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却没有立于世界不败之地?PISA首席分析师池田京曾指出:中国几乎是校外学习时间最长的国家,学习效率却相当低。
在对比中西方的之前的教育理念,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而我们的教育在之前有时候更多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高强度的学习时长之下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核心知识”掌握相对较好,然而我们的学生在体质管理、创新性研究等领域显示出了较明显的短板。
基于种种现象分析,针对种种教育弊端,2021年,国家重拳出击,在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等“五项管理”作出部署之后,又明确提出了“双减”政策,即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在“五项管理”和“双减”这些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政策的推行期间,我们需要进行怎样的学校教育,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得以更好地引领我们这些正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以使其独立、自信、且优秀?
03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也许可以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将宽容、礼仪,守纪、责任和勤奋等伦理规范交给所有的孩子。我们全体教员在教学内容方面以达成共识,都明确知道各年级学生应该获得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我们确保每个孩子都习得这些核心知识,并获得在下一年级顺利发展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我们学校的教师经常交流,讨论,激励学生学习,以及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我们的目标明确,因而能够对孩子进行监控,而且在必要时给予重点关注。最后,我们会为父母们提供每个年级要学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详细大纲,并就孩子的学习状况与他们保持联系。通过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我们确保所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所在年级的应有水平。与此同时,还要让那些最优秀的孩子追求卓越。由于获得了特定而完整的知识与技能,我们的学生不但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拥有自尊。如此这般,便可确保我们的学生做好升学准备,并且渴望学习更多内容。
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帮助下掌握基础的“核心知识”,鼓励优秀的孩子追求卓越,获得快乐和自尊。让学习和快乐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谱写出最美的教育之声。
04
美国的福禄贝尔说道,教育和教学首先应该是一种生成一种守望一种保护,而不是什么预设,干涉和限制所有规定性和修复性的培训与指导。所有对自然的干扰,必然导致约束性和伤害。我们知道,对于幼小的植物和动物,我们给予空间,时间,且允许休息,因为他们会按照自身成长规律实现自我。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能批量生产、整齐划一、需要缓慢的生长过程和周期以静待花开。这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
希望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他们够独立思考信息时代所遇到的陌生问题,他们能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他们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且都将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办一所温暖的学校,给孩子们一个喜欢到学校的理由!
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编者有话: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我们的日常,交流读书心得于教师而言就是唠家常。每年寒暑假期,同事们都有机会跳出自己的专业和本职工作,精读一两本平时无暇涉猎的好书,这样的阅读更有滋味,这样的阅读更值得分享。我们刊载同事们的读书笔记,意在交流心得,意在分享乐趣,意在让同事们的思想火花扮靓校园春色,浓郁校园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