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只有在班集体活动中,孩子们的生活才能是五彩缤纷而又充满情趣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给学生足够的舞台,充分地展示自我,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
一、通过活动,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人都是渴望表扬的,赞赏和鼓励能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学生更渴望老师的表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在日常工作中,我尽可能去表扬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生,在学习活动中很难有机会被表扬,那么通过其它活动,留意他们的闪光点,在班上表扬,让他们切实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了解和重视。比如,板报小组的同学把每一期板报都做得很精彩,而某某同学总是热心帮忙清理黑板,关心班级卫生打扫情况。某某同学在班主任节给老师手工做的花、贺卡很漂亮。某某同学在足球场上的飞奔身影很帅。某某同学虽然足球赛上场机会很少,但依然作为候补队员默默守候着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需要我们用眼睛观察,用心发现。
二、小小的舞台,大大的梦想
我们的英语课程每天有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形式不限,可以唱歌、跳舞、演讲,也可以是话剧等,轮流进行。舞台虽小,却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释放着激情,传递着快乐,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同学们的展示精彩纷呈。有的同学从未当众发过言,第一次走上讲台用英语讲故事,栩栩如生,有的同学擅长英语歌曲,走上讲台一展歌喉,有的小组合作,用英语表演短剧。同学们都非常重视这个环节,有的同学为了呈现最好的自己,提前很长时间准备,在下面一遍一遍地练习。很多同学将自己优秀又不被大家了解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获得了其他同学的认可,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三、找准时机增强班级凝聚力
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荣誉感,设法激发整个集体的荣誉感,便能够凝聚这个集体。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是增强凝聚力的好机会。上学期体能测试后的小型比赛还有下学期的足球联赛,同学们凝心聚力,为班级出谋划策,一些同学发挥特长,为班级奉献自己的力量。场上参与活动的同学奋力拼搏,足球场上同学们飞奔的身影很帅,场下同学们加油呐喊,为场上的同学们大声喝彩鼓劲儿。集体里每一个成员的全情投入都是一种体验,结果有时并不重要,即使拿不了名次,准备的过程,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凝聚全班的过程。每一个人投入越深,体验就越深,体验越深,集体归属感就越强,集体归属感越强,集体凝聚力就大。
四、找准切入口,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以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这些节假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班会上,同学们回忆讲述自己的经历,去理解父母的不易,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认识亲人朋友的关爱。通过给身边的人写一封信、为身边的人做一件事,表达感谢,感谢父母,赐予生命,不求回报的爱,感谢老师,传授知识,教会做人,感谢亲人朋友,在困惑,委屈的时候给予力量。同学们常怀感恩之心,善待自己,善待周围的人和事。
用典型事例、影视、书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每周二的固定阅读课,组织学生共读一本书,如《周恩来传》《少年中国说》等;共同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观看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课外读物和影片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动机,吸收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学生从小提高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
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要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健康负责、生活负责、意志品质负责。要求学生自己每天记录好作业,在家写完作业自己整理书包,做事三思而后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班委、课代表的责任感。每天的班级事务由班委各负其职,组织协调好班级整体工作。每天早读由课代表积极开展早读活动,安排任务并领读。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由课代表组织观看讲解视频或读书活动。
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深植环保理念
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学习雷锋周开展主题班会,观看视频和阅读书籍,了解雷锋的事迹。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奉献的好人好事,阶段性的评选班级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
通过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街道,捡拾垃圾,维护周边的公共环境。积极宣传节能减排。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学生提高保护环境意识,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热爱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热爱全人类。
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也是教育发生的基本形态。活动育人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打动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润德于心。
小编有话说:
祁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她的班里能看到学生们带着食材共同创造美味食物,也能看到她带着孩子们在学校楼顶实验基地的身影,正如她言,她喜欢给学生提供平台,带她们看到更美的生活。她带着孩子们见天地,见自己。以生命影响生命,教育的最美境界大致就在此。